乐山医科校:种在岷江边的白杨树 岷江拐过乐山大佛的脚踝,在朝阳码头分出一条清亮的支流。沿着这条支流往上走三百米,乐山医科校的围墙边,总能看到背着药箱的年轻人蹲在青石板上,给摆摊的老人们量血压。他们白大褂的衣角被江风吹起时,像极了一排刚抽芽的白杨树。 一、晨光里的生命教室 每天清晨六点,护理专业的李婷都会在解剖楼前的小花园背书。她发现蚯蚓在雨后翻松泥土的轨迹,和人体血管分布竟有几分相似;观察蜗牛爬过三叶草时分泌的黏液,让她想起生理课上讲过的黏膜保护机制。这里的老师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,解剖学教授老周常举着人体骨架模型说:"你们要把每块骨头都摸出温度,它们曾经支撑过某个人的笑容。" 实验室里永远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,混着窗外金银花的香气。去年冬天,几个学生在微生物课上成功培养出青霉素菌株,虽然菌落长得歪歪扭扭,但王教授依旧郑重其事地把培养皿锁进展柜,说这是"未来的种子"。 二、白大褂上的星光 校园东南角的实训中心永远亮着灯。临床医学系的张浩记得第一次给模拟人做心肺复苏的那个夜晚,汗水把白大褂浸透又晾干三次,最后在晨光里看见"患者"胸廓重新起伏时,整层楼爆发的欢呼惊飞了梧桐树上的夜鹭。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,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着成为医者的形状。 校医院的值班室挂着褪色的锦旗,那是三年前学生们在洪水中转移病患得来的。如今急诊科刘主任还会指着锦旗对新生说:"真正的好医生,膝盖要沾过泥土,手掌要接过雨水。"每逢周末,学生们带着移动诊疗箱走进周边村寨,八旬阿婆们总会把核桃塞满他们的口袋。 三、生生不息的年轮 毕业季的操场上,穿着学位服的年轻人把听诊器传给新生,就像传递接力棒。校史馆的墙上,五十年代的老照片里,前辈们背着竹编药箱走在崎岖山路上,和如今高铁站里开展义诊的年轻面孔重叠成相同的剪影。药学院的育苗棚里,新移栽的川穹幼苗正在抽叶,这些道地药材将在五年后长成,见证又一批学子的成长。 暮色中的乐山医科校,晚自习的灯火次第亮起。图书馆顶楼的铜钟轻轻摇晃,钟声混着江水的呢喃,漫过种满药用植物的中庭。那些在模拟病房练习问诊的年轻人,在实验室观察细胞分裂的姑娘,终将在某天清晨穿上熨烫平整的白大褂,带着这里的星光走向更远的地方。
TAG标签:
乐山医科校
上一篇:乐山医科技校3+2护理专业招生对象说明 下一篇:乐山医科技校育英才 医药创新启未来